优安的觅全国代理加盟微信/QQ: 95585515
优安的觅致力于给客户提供原产地直发的生鲜产品,让我们的客户可以吃到纯天然无添加的新鲜水果,打造一个原产地直发的生鲜品牌,熔炼一支超强的微商团队!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优安的觅整理编辑: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我1979年进入湖北省宜昌地区农业学校果茶专业读中专,初识宜红茶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了,有许多与宜红茶有关的往事值得留念。

  1.农校实习做红茶。1981年4月我们果茶五班在柴同珍老师的带领下到宜都茶区实习,参观了宜都茶厂、县特产试验场,住姚店公社青莲大队(现姚家店镇黄连头村)茶场的鲜叶萎凋车间,跟班劳动学习采茶、制茶半个月。这是我最开始接触到宜红茶。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青莲茶场是宜都县当时有名的年产过万斤的大队茶场之一,由袁士益任场长兼技术员,吴宏远任副场长主抓生产,制茶师傅有余元万、余昌发、肖玉清等。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体验采茶:清晨,我们吃了早饭,每人领一个茶篓,来到茶园采摘鲜叶,一人一行,将茶蓬上的新稍嫩叶采净,约上午十一点钟,统一到茶场秤重验收质量,采鲜叶多,质量好(无杂物,花果、老叶、马蹄、胎叶少)者为优胜。

  学做红茶:一般当天采摘的鲜叶晚上薄摊于萎凋车间,厚度略见地面,如摊的较厚半夜需轻轻翻动一次,经过一夜自然萎凋,次日上午即可揉捻;茶场当时还建有一个热风萎调槽,一端有热风发生炉,烧煤的,槽长10多米,宽1.1米,槽内有篾制的隔板,板上摊放鲜叶,板下槽高40到60厘米不等,便于通气,阴雨天和鲜叶量大时萎凋鲜叶。揉捻是用55型的龙门揉捻机进行,边揉边用手抓揉盘边上的片末,有经验的师傅从转动的揉捻机中抓揉捻叶查看揉捻程度,我记得实习时有位同学在抓揉捻叶时把手压骨折了。发酵用发酵箱装满揉捻适度且解块好的茶叶,上盖湿棉布,让其自然发酵。天晴时干燥是用竹卷帘在稻场上晒的,茶场当时配有以煤为能源的手拉式热风干燥机,这种干燥机全凭师傅掌握,技术含量高,操作难度大。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通过这次实习操作,我们一般都可独立的完成毛红茶的初制加工了。参加工作后,我每年都会到茶厂跟班做红茶,把不同的鲜叶,在不同的设备和气候环境下做出合格的红茶,以全面提高制作技术水平,同时对缺技术的茶场进行指导。

  2.研究宜红茶史。宜红茶究竟产于何时何地,由何人所创,在宜红茶产区不同的县市有不一样的说法。2014年开始我利用现代交通、通信和信息工具,查阅了宜红茶区两省四地十多个县的史志和相关历史档案,走访了几十位宜红老人及他们的后代,对所得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,去除伪俗、成说,写成了《宜红茶源流考》的论文,在征求意见时,有好心的人劝我,文章不要发表了,这与现在大力发展宜都、宜昌宜红茶的形势以及部分领导的认知不符,免得惹来麻烦。但我则认为只有还原真实的宜红茶史,讲好完整的宜红故事,才能形成更加广泛的共识,这是做大做强宜红品牌的基础。我冒了一些风险,将文章发表在2017年第5期“中国茶叶”杂志上,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,多家内部期刊和报纸还进行了转载,我成为宜红茶史研究“第一人”。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3.还原传统工艺。2019年我根据查找到的宜红茶制作历史档案资料,初步了解到全手工初精制宜红茶的技艺,但因记述资料为手写本,其中错误不少,有些技艺环节凭资料描述,还不能完全理解透彻,还原技艺,于是我联系了2家红茶初制加工企业,添置了传统设备,委托他们收购了适合的鲜叶,我带上行李,到厂实地操作,边猜摸、边实践,前后四天,终于还原了传统工艺技术,纠正了史料的误差,在此基础上写出了《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——宜红茶制作技艺传习手册》,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技艺有了完整的文字描述范本。

  4.见证独特的评茶功夫。胡康民(1915-1996)是原宜都县烟麻茶果公司聘请的专门收购茶叶的评茶师,他民国时期就在渔洋关红茶庄学艺,后在宜都红茶厂、县土产公司收茶,1975年退休后被反聘到单位又收茶16年。

我与宜红茶的故事

  1987-1991年我在姚店区任特产干部,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工作,与乡、村办茶场等茶叶生产经营企业联系较多,见证了胡康民评茶的独特功夫。1988年春茶季的一天,姚店区张家冲乡肖家冲村茶场场长余长海,用板车拉一车毛红茶到县烟麻茶公司交红茶任务,胡康民给他评茶后,说有异味,因都是熟人,相互知底,又进行了复评,最后胡坚持说要降等付款。余场长多年做茶,技术也过硬,从来没做过病茶,哪里肯依,两人大吵一架,帐也没结就回去了。第二天一清早,余场长提了10个鸡蛋到胡家给他赔礼道歉,说茶有异味是他的问题,并到公司财务上结帐回家了。原来余场长的毛红茶用透气的布口袋装在板车上,走到长冲时跟着一个挑大粪的走了一段路,茶的吸附性强,就走了味。

  曹绪勇

  2020.5.9

我也留言

*

*

扫描二维码